13603860708

平均每年1次6级以上地震 新疆如何避震?2019-10-21 11:01:11

   “中国地震台网速报”微博曾推出了一个小调查:“过去5年,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、新疆哪个省份地震最多?”结果,四川以4.2万票高居榜首,获得82.2%的网友支持;而新疆以6046票居第二名,获11.7%的投票。但实际的数据却是,“过去5年,新疆发生三级以上地震1009次,四川408次,西藏361次,云南254次。”新疆的地震这么多,但为什么“存在感”不高呢?近日,记者跟随新疆地震局实地探访,看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地震人都在忙什么。

  新疆坐拥五条地震带 强度大,频度高,分布广

  新疆地域辽阔,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,截至2017年末,新疆总人口2444.67万人,比北京约多300万人,但面积却有101个北京大。用地广人稀来形容新疆,确实正确。但新疆自身的地理条件,大多数省份却难以相较。它地处欧亚地震带,境内由北向南分布着阿尔泰地震带、北天山地震带、南天山地震带、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地震带,地震活动强度大,频度高,分布广,属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。

  新疆地处欧亚地震带,地震活动强度大,频度高,分布广。20世纪以来新疆发生8级大震3次,占中国大陆38%;发生7级地震18次,占中国大陆25%;6级地震105次,占中国大陆23.8%;5级地震500次,占中国大陆26.2%。平均每年发生1次左右6级以上地震、发生5次左右5级以上地震,平均5-6年就有1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。除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部分区域外,地震活动遍布全疆。190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81/4级地震是新疆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。近年来新疆震情形势复杂严峻,2011年6月以来新疆地区中强地震频发,发生5级以上地震41次,其中6级以上地震8次,7级以上地震1次。

新疆地震局党组书记张勇介绍情况。记者孝金波摄

  “新疆地震区域广,震级高,为了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我们在防震减灾方面下了大力气。其中抗震安居房的建设与百姓息息相关,从源头上保障震后房屋安全问题,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。”新疆地震局党组书记张勇介绍。新疆安居富民工程促进了全区经济增长,促进了农民增收,拉动了建材消费,安居富民工程已成为各族农民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得民心工程、惠民生工程、促民安工程”,得到各族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,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了积极作用。连续多年在全国农村危房改造绩效评价中名列前茅,已建成的农村安居房经受住了历次(自2004年以来,新疆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0余次)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考验,无一损毁,累计减少经济损失30亿元,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屏障。

  着力监测预报、灾害防御、应急救援三重点

  巨型监测屏幕上,密密麻麻的监测站点显示不同的标识提示,不时就会有自动测定地震的警报声发出……在新疆地震局监测中心大厅里,监测中心主任魏斌介绍,这里有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,除了机器自动测定外,还需要人工核实。

  新疆地震局成立于1978年,其前身是1970年组建的新疆地震大队。目前,自治区地震局有职能部门和内设机构10个,下属事业单位9个,12个有人值守地震监测台站分布在天山南北,最远的和田台距乌鲁木齐市1600余公里,比北京到上海的距离还要远。日常工作主要为监测预报、灾害防御、应急救援、科技与外事等工作内容。

预报专家高国英向记者介绍情况。记者孝金波摄

  “监测预报”就是平时网民最熟悉的职能,包括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,统一规划和管理地震监测台网;承担测震、强震台网建设、升级改造、仪器维护,以及资料收集、分析处理、大震速报;承担全区日常地震分析预报、震情跟踪和值班任务;地下流体台站建设升级改造及仪器维护;承担流动重力、跨断层流动水准、GPS及激光测距等地震监测和地形变研究工作等任务。

  此外,“震害防御”职能包括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震灾预防工作体系;管理抗震设防要求;承担地震灾害预测;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;承担地震地质基础研究、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,以及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等工作。“应急救援”职能包括组织与协调地震应急工作,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应急救援工作体系,组建和培训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等工作。

  测绘填图 不断前行,就能离目标更近

  想要窥探地下的秘密,离不开专业测绘工作者的艰辛付出。新疆地域辽阔,监测点分散,野外工作量大,一直以来,新疆地震测绘研究院主要承担着全疆200多个流动GPS点、180余个流动重力监测点、50余个全国综合地球物理场监测点、16个乌鲁木齐“首府圈”综合监测点、12个跨断层场地一等水准、3个场地红外线激光测距观测和全疆32个GNSS站的数据处理、运维及中强地震应急及灾后现场评估等工作,获取的宝贵的形变监测数据,为新疆区域中强地震趋势研判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  在新疆,地广人稀,自然环境恶劣,给测绘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。多年来,新疆地震测绘人扎根边疆,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在天山南北、昆仑戈壁,感受极寒极热。为了第一时间获取宝贵的观测数据,海拔5000米的昆仑雪域、赤地千里的北疆戈壁、黄沙肆虐的南疆盆地、举步维艰的伊犁林区,处处留下了地震测绘队员们的足迹。

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研究员柏美祥介绍情况。记者孝金波摄

  1931年8月11日,在可可托海以南的卡拉先格尔一带,发生了史称“富蕴地震”的8级大地震。这次地震几乎影响全球,有强烈震感的范围直径达2500千米,甚至远离震区12000公里的南美洲圣安胡地震台,也记录到长达3小时的震波。由于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,所以没有留下大量的文字记载,但地震造成的强烈的地表破坏现象,却因干旱少雨、无人为改造等有利条件而完整地保存下来。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,我们就开始对这条地震断裂带进行考察,逐步将相关数据填图。以前我们都是扛着设备徒步上山,非常辛苦。通过多年来的研究,明确了地质情况,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。虽然都说‘上天容易入地难’,但不断前行,就能离目标更近。”在富蕴8级地震遗址,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研究员柏美祥介绍。

医院、学校的柱子加上减隔震系统。记者孝金波摄
新消防
 

来源:人民网
声明: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。